全国热线: 181-2459-9705   180-3342-3281
  全国热线: 181-2459-9705  180-3342-3281
深圳公司注册

国企员工持股计划典型案例(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案例)

发布时间:2022-10-11   阅读数量:1724

这一轮国企改革,对高管的激励力度是空前的。比如员工持股制度,以前像“小脚女人”走路似的,总是迈不开步子,一个高管就入股五万、十万块钱,有什么用?现在不一样了。

你看那些混改试点企业,它们先搞混改,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搞员工持股,高管入股金额非常大,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比如中金珠宝公司的老总入股1400多万,东航物流的老总入股3200万。然后公司在交易所上市,高管拿的就是原始股啊。


2021年中金珠宝和东航物流这两家混改试点企业先后都在A股主板上市了。我看了一下,公司上市当天,中金珠宝老总的1400万就变成了8000多万,东航物流老总的3200万变成了1个多亿。这种激励效果大不大?当然大了,他们“砸锅卖铁”,把身家都押在公司了,能不拼了命地干吗?这两家企业是在2017年搞的混改,才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公司就上市了,他们就财务自由了,国有资产也保值增值好几倍了,同时还解决了国企老总“59岁现象”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59岁现象”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褚时健。他用了17年的时间,把一个默默无闻的玉溪卷烟厂,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红塔集团。据说那时候当地的财税收入,60%都是红塔集团贡献的。但是,他很快就要面临退休了。退休之后,他每个月只能领取几千块钱的退休金。于是他心理产生了巨大的不平衡,在退休前捞了一笔,结果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国企就有现在这样的员工持股制度,如果他身家上亿,他就可能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员工持股制度可以挽救不少优秀的国有企业家。


我们前面讲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讲的都是工资奖金方面的事情,这些东西只是短期激励工具,企业要想留住核心人才,就要推出一系列的中长期的激励工具,实行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深度捆绑”。

那么,我们国企的中长期激励工具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就是两大类,一是股权类的,二是现金类的。股权类的激励包括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还有项目跟投机制。股权激励很重要,我们说“无股不富”,工资奖金只是小钱,是眼前利益,股权才是恒产恒心。

现金类激励包括虚拟股权,股票增值权,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国有科技型企业的项目分红和岗位分红激励。我们接下来我们的课程就要为大家一一展示国有企业激励“工具箱”的东西了。

好,我们在运用这些中长期激励工具的时候,头脑里一定牢记两个原则,第一,中长期激励不是滥发福利,而是为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实现利益捆绑,使个人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么,“捆绑”谁效果会好一些呢?当然是企业的中高层了,就是“关键少数”。普通员工还是应该以领取固定报酬为主,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实力去承担这个风险。因此,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普通员工是排除在中长期激励范围之外的,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国企和民企不一样。国企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所有者是无法盯着国企的员工拿多少钱。所以国企不能太慷慨了,特别要防止国企中高层变着法子给自己多发钱。总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原则也贯穿在每一项激励政策当中。

我们先看员工持股。主要是2016年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试点意见》。我们来讲解其中的一些重点。

第一,所谓“员工持股”并不是全员持股。在这次改革之前,国企也搞过各种形式的员工持股,经常是每个职工入股几万块钱,根本起不到利益捆绑的作用,结果搞成了“阳光普照”“半卖半送”式的发福利。所以这次搞员工持股,就只捆绑三类人,他们是: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骨干。说白了,基本上就是企业的中高层。他们占员工的总数一般不超过10%。

组织部门管理的公务员、外部董事、监事这些人,因为他们干不好可以换个地方干去,你没法激励他们,所以他们不能持股,如果确实想持股,就必须转换身份,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另外,这次员工持股有一个原则,就是允许“下持上”,但不能“上持下”。什么意思?就是母公司如果搞员工持股计划,子公司的相关人员可以参与持股;但是子公司搞员工持股,母公司的人员不能持股。

为什么?还是激励效果的问题。因为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是要合并到母公司去的,母公司想要取得好的业绩,就得激励整个公司各条线、各板块的核心人员卖力,当然也包括子公司的中高层。但是反过来就不行,因为母公司的人很多,而且他们不是专门为某一家子公司服务的,所以很难对他们进行精准地激励。

还有,员工离职或退休后一年内,必须把持有的股份转让出来,做到“人走股留”。为什么?这也好理解,你都离职或退休了,公司还怎么激励你?这不等于是让在职员工给一批离职退休人员打工吗?另外还有锁定期三年,如果公司上市则再锁定三年,目的就是不让你立即套现走人,也是为了实现“中长期”利益捆绑。


有效激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133号文也十分强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个也可以从很多条款体现出来。

第一,不是什么国企都可以搞员工持股,必须是纳入试点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有可能纳入试点呢?原则上只有商业一类,而且已经比较市场化了,因为如果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是来自集团内部的,就容易出现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必须是搞了混改的企业,因为可以让民营股东来盯着高管定价,一般是内部员工与外部投资者实行同股同价,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第三,想持股的员工必须真金白银,要自掏腰包。公司不能为他们垫资,也不能给他们贷款做担保,否则相关领导可能涉嫌挪用公款罪。有人会问,这几百万、上千万的入股资金,去哪里找啊?这确实是个问题,一个国企领导家里要是能拿出这么多钱,那估计是有经济问题了。现实中他们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呢?当然主要是靠借了,一般是去找私募基金借款,拿自家的房子或股权权益作担保,或者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变卖,所以说是“砸锅卖铁”。

总之,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员工持股这一块的操作现在控制得很严格。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规定员工持股的比例上限。第一,公司搞了混改和员工持股之后,国有资本的比例要保留34%以上,就是要保持国家控股地位,防止私有化。

第二,《试点意见》规定了单个员工的持股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员工持股比例不超过30%。就是说,不管你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都不能收购和控制这家公司,也不能合起来控制公司。这条规定是为了防止管理层收购(MBO)。

上一轮国企产权改革就是搞MBO模式,把一家国企卖给厂长经理个人。在改制过程中,一些国企负责人总想着隐匿资产,低评资产,等改制完成以后,这些偷偷藏起来的资产就落到自己企业里去了。于是出现了贱卖国有资产的情况。这次133号文规定个人最高持股为1%,所以,即使你在混改之前“藏”了100万,混改之后,你到手也只有1万,你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冒险和做手脚了。


网站导航
联系电话
QQ咨询

服务热线
181-245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