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审机构对特定审计业务进行广泛深入的审计和调查后撰写的一种反映事实、揭露问题、提出建议的一种审计文书。它没有固定的书写格式,各企业审计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以下是在实践中总结的内部审计报告写作思路与方法。
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审计报告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审计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以及由各种原因导致模棱两可、事实不清的问题都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评价。
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以点采面,充分考虑审计风险水平,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审计评价要围绕预定的审计目标开展,不可扩大审计范围。
简洁易懂原则:审计报告文字措辞要“明确、简练”。明确是指写出的报告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简练是指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主次分明,繁简得体,能短则短,把主要方面讲清楚则可。
主要内容
审计概况: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及审计时间等。
审计依据:说明在审计过程中遵守的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上级单位制定的制度等外部依据。
审计发现:即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事实。
审计结论:根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结论要正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该肯定就肯定,该否定就否定,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意志。
审计意见:即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
审计建议:即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的改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议。审计建议要确保可行性,不仅要体现一定的政策性和指导性,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否则被审计单位难以达到整改要求。
质量特征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报告的作用,一份好的内审报告应具备一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即应当正确、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撰写内审报告中主要一点是重要事项优先。以此类推,直到报告完毕,因为高层不会关注一些小问题,或者说是风险不大的问题。在写作中要说明为了查明什么,已经抽查了多少数量或资料,经过汇总、核对与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事情的严重性(最好能说明金额数量),此举违反了什么法规、制度及工作程序。还要有当事人及主管领导的解释,以及现在的管理与控制状况。最后是内审人员就此事所提出的管理建议。一般对某个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时,写作顺序为:为了审计……,抽查了……,发现……,金额数量……,违反……当事人或主管解释……我们建议……等等,这样的写作顺序显得条理比较清楚。
3、了解原因要深入。管理层主要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而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而查找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内审工作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事情了解深入,能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原因与解释。
本公司提供包括公司注册、公司变更、公司注销、公司并购、金融牌照审批转让、企业报税、年审、财务代理深港车牌办理等一系列关联业务服务。